close
《送行者:禮儀師的樂章》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,此片討論生死觀的問題,無獨有偶,日前公布的日本文學大獎,第一百四十屆「直木獎」的得主天童荒太,也是以描寫生離死別的《哀悼人》獲獎,死亡這個禁忌話題,近來在日本成了最熱門的話題,也引發許多省思。
《送行者》是日本近來難得叫好又賣座的作品,去年秋天在日本上映以來,已創下三百萬人、約卅億五千萬日圓(約台幣十一億元)的票房紀錄。在國內獲得日本奧斯卡等七大電影獎,在海外也獲得加拿大蒙特婁影展的大獎,這次的美國奧斯卡獎更是錦上添花。
男主角本木雅弘年輕時到印度旅行,讓他開始思考生死觀的問題,後來讀了青木新門寫的《納棺夫日記》一書,知道有納棺師這個行業,向瀧田洋二導演提議拍成電影,而成功地將納棺師的故事變成一個探討生死大義,夾雜著幽默而不沈悶,讓觀眾無不感動落淚的好作品。
其故事是描寫一個大提琴手因交響樂團解散而失業,帶著妻子從東京回到故鄉山形縣,找工作時被「旅行的幫手」廣告詞所吸引,沒想到應徵的工作竟是專門美化遺體,將遺體收棺入殮的「納棺師」。
片中對納棺師面對儀體時慎重的神情與具美感的動作,對工作和夢想的驕傲,一般人對喪葬業的誤解、排斥,遺族與死者之間割捨不斷的真情等都細膩刻劃。主角也從工作及遺族的感謝中體會到「讓冰冷的遺體回春,化為永恒美麗」的神聖意義。
至於直木獎作品《哀悼人》,則是描寫一個喜歡見證死亡現場的年輕人,他從新聞報導中得知有死亡事件時,便趕往現場憑弔素未謀面的死者,藉由主角的觀點探討人命輕重的問題。
四十八歲的作者天童為了寫這部探討生、死主題的長篇小說,花了七年實際去觀察生離死別的現場,他像主角一樣親自到火災和殺人事件的現場,去思考模擬死者的心情。天童說,那真是很痛苦的體驗,回家後往往心情沈重,睡到不醒人事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