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載自: http://monshan.pixnet.net/blog/post/22275786
----
今天的行程匆匆,一早起趕去關渡北藝大幫學生伴奏,享受了北藝大優秀的音樂廳硬體設備,也看到聽到北藝大學生的專業水平。

緊接著,和老友cellosheng約好西門町見,因為同是音樂雜誌主筆,得以被邀約去參加媒體試片會。

對日本電影不算太有信心的我,只消老友告訴我3個重點:大提琴家轉業的故事,禮儀師的故事,以及久石讓的配樂,就足以讓我好奇心奇大無比。

關於死亡的行業"禮儀師",和大提琴家扯的上關係,何況久石讓應該"不隨便接案配樂",這是我興致沖沖的理由。

結果,這片禮儀師的樂章真的令我不知如何啟齒,難以形容,心中五味雜陳的糾結心情,不知哪時才能散去。

剛到試映會場時,看到滿滿的名人,內心也非常激盪,哈(雖然我不是名人),不過能在此場合,看到一堆電視電影媒體重量級人士,還真是挺興奮的。

正當旁邊老友早已準備好衛生紙,也要我準備時,我只回她,用袖子就夠了。(壓根我就不是那種看電影會哭的人)

然而我錯了,看到中間時,當我早已不由自主開始飆淚時(其實這時獨自在家看,能哭出聲來,不需消音,還是比較舒服些)

老友從旁遞上衛生紙,同時我也聽到不少男士哭泣的聲音,更看到在我右前方的李崗(應該已經看過不只ㄧ次了),

他哭泣的聲音更自然,難以消音。

 

我仍然不知該如何形容這齣"我認為男女老少"都必看的電影,

其溫馨,動人,自然的觸角,述說著"大家所不願面對的結局-死亡"

毫不造作,毫不深澀,反倒是溫馨,莊嚴,溫柔且神聖。

如果大家認為"生命教育"比起任何學科教育更重要的話,此片必然就是佳作。

 

我不諱言,自從哥哥兩年前過世之後,我就"不停的想知道他在哪裡"

也因此,對於ㄧ段人生的"終點,轉接點"與另一人生的"起點",更加有概念。

我厭惡可悲又可怕的傳統儀式,也害怕殯儀館的氛圍,那種難以"莊嚴與溫柔"的場景,讓我不知所措。

今天當我和老友聊天時,我只是想著,殯葬業終究是門最熱門的產業,因此"政府"必須全包全吃-那可怕的殯儀館。

每回我總認為,台灣殯儀館的氛圍,對往生者其實非常不尊敬更不溫柔。

整個場景對我來說,就是,錯到底。

我們對於過往所愛的人,最後ㄧ個隆重的再見儀式,能給予的環境,真的只能如此嗎?

 看完此片後,不能不佩服日本文化中的細緻,溫柔與莊嚴。

說著如此"照理來說應該艱澀冷僻"的故事,卻能從頭至自然溫馨,不停的觸動人心。

我想著在中國人的文化當中,對於"對往生者說再見"一事,仍難以脫離幾世代以前的迂腐思維。

此片必然是近幾年來,我看過最難以忘懷,又已經迫切想著正式上片後,再進戲院看一次的好戲。

當然我也必須強調久石讓的配樂相當動人,男主角拉大提琴的手法也相當專業(經過大提琴家老友的專業論斷)

 再次鄭重推薦此片,比海角七號優秀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partur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